近日,湖南省慈利县长潭河电站上游河段水域颜色异常,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中国环境报记者在慈利县现场了解到,此次颜色异常由甲藻过度增殖引起,饮用水水质未受影响,相关部门正积极开展溯源行动,进一步排查相关环境隐患。3月15日以来,有网友陆续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视频,反映长潭河水域颜色异常,其中长潭河电站坝上位置,以及胜利大桥周边水域情况较为严重。3月28日,记者来到长潭河电站坝上及胜利大桥周边位置,发现水域颜色已无明显异常。周边群众表示,此前水域水体呈深褐色,还能闻到明显腥味。
记者了解到,此前湖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和湖南农业大学相关专家开展现场调查、水样监测分析,判定长潭河电站水域水体颜色异常是由甲藻过度增殖所致,属于甲藻轻度水华现象。湖南农业大学生态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所长葛大兵告诉记者,水华是淡水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其发生并不罕见。水体流速缓慢、气温较高以及农业面源污染等人为活动因素都有可能导致水华现象产生。慈利县水利局相关人员介绍,长潭河电站坝区水流缓慢。今年3月水流量为每秒36.01立方米,较去年同期下降77.7%。水体交换能力减弱将导致水体自然净化能力降低,无法有效去除水中的营养物质和有害物质。根据公开数据,近半年来慈利县降水量较历年同期偏少24%,气温较历年同期偏高1.6℃。“甲藻本身颜色为红褐色,其适宜的生长温度范围为15℃—20℃,在代谢过程中产生一定腥味。相较于高密度生长的蓝藻,甲藻对于水体的危害较小,不会造成水生生物缺氧或水质恶化现象。”葛大兵表示。经检测,饮用水水质安全未受影响事实上,慈利县对长潭河水域的水质监测结果同样能够验证葛大兵对水体影响的判断。自3月17日起,慈利县对长潭河水域实行日监测制度,从长潭河电站坝上100米、胜利大桥上游溇水河段150米和溇水入河口等6个点位开展水质监测。从监测结果来看,溇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符合地表水Ⅱ类标准,能保证饮用水水质安全,其他采样点位各项指标基本符合地表水Ⅲ类标准。在长潭河水域变色事件发生后,慈利县组织对变色水体投放食品级阳性絮凝剂,抑制藻类生长。此外,也成立工作专班加快进行现场核实。泛亚电竞与传统体育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