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9日,浙江华业披露接待调研公告,公司于8月18日接待申万菱信、光大机械、华金证券、中金机械3C机器人、广发基金等17家机构调研。
公告显示,浙江华业参与本次接待的人员共3人,为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许炜炜,证券事务代表徐凤,证券事务专员杜晓宇。
据了解,浙江华业塑料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2025年3月27日于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公司专注塑料成型设备核心零部件,产品应用广泛。秉持经营理念不断发展,掌握多项核心技术,拥有众多专利,参与行业标准制定,获多项荣誉。已进入世界主要设备制造商供应链体系,产品远销多国,国内市场排名领先。2025年上半年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实现增长。未来将坚持转型升级战略。
据了解,问答环节涉及多个方面。新型材料应用会提高公司产品附加值;2024年海天和伊之密订单增加因政策支持和行业需求增长;公司主要为整机厂家供货,PEEK是下游应用之一;机器人丝杠与螺杆工艺有共通性但产品方向和技术路线不同,目前仍以注塑机机筒螺杆为主;2022 - 2024年公司螺杆机筒产品市场占有率领先且连续三年入选行业7强。
据了解,新建生产基地项目计划实施周期3年,预计2028年建成投产,年产能约4.5亿 - 5亿元人民币,预计提升现有产能50%左右。
浙江华业塑料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301616)成立于1994年,深耕塑料机械核心零部件领域30余年,2025年3月27日于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浙江华业专注于塑料成型设备核心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螺杆、机筒、哥林柱及相关配件,广泛应用于注塑机、挤出机等塑料成型设备。
公司秉持“专注专业、超越卓越”的经营理念,历经三十余载的砥砺前行,以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创新思维,不断推动技术突破,已发展成为全球塑机螺杆产业中生产规模最大的精密螺杆、机筒制造企业之一。公司是国内极少数能够供应超大型塑料成型设备核心零部件的制造商,也是国内最早陪伴本土塑料成型设备主要厂商共同成长的企业之一,持续助力我国塑料成型设备制造商突破关键技术,实现我国超大型注塑机核心零部件的自主可控。公司连续多年中国塑料机械工业协会认定为“塑机辅机及配套件行业5强”企业,2023-2025年度,公司连续三年被中国塑料机械工业协会评为“中国塑机辅机及配套件行业7强企业”,为塑机螺杆、机筒领域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
浙江华业深耕塑料机械配套件行业30年,掌握了多项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公司拥有132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7项,并参与了5项行业及团体标准的起草和制定。凭借卓越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公司先后荣获国家工信部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浙江省“隐形冠军”企业、和浙江省级“无废工厂”等荣誉称号。公司产品荣获“浙江制造“品”字标认证”。
公司所处塑料机械行业是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工业母机”,也是先进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塑料机械行业相关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用电器、3C产品、泛亚电竞注册教程塑料包装、塑料建材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公司凭借自身积累的工艺技术和优异的产品质量,已成功进入世界主要设备制造商的供应链体系,成为一家具备全球化供应能力的定制化塑料成型设备核心零部件制造商,除了国内市场,产品远销加拿大、美国、德国、印度、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主要客户包括伊之密、海天国际、赫斯基、恩格尔、克劳斯玛菲等国内外知名塑机生产企业。根据中国塑料机械工业协会统计,2021年至2024年,公司在我国塑料机械用螺杆、机筒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0%、12%、12.5%、13.2%,市场排名均为第一名。
公司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78亿元,同比增长10.56%,;归母净利润4,766.92万元,同比增长6.66%。更详细内容大家可以参阅公司在8月12日披露的半年报。
展望未来,浙江华业将继续坚持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致力于成为全球产业的领导者和顾客首选的业务合作伙伴,通过技术创新和深度两化融合,实现从“华业制造”到“华业创造”的跨越。公司将以更加卓越的产品和服务,为全球塑料机械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续写辉煌篇章,塑造美好生活。
答:改性功能材料的应用会对机筒螺杆在硬度、韧性、耐腐蚀性、耐磨损性等方面提出特定要求,产品附加值会相应提高。
答:主要是因为国家“以旧换新”政府补贴的大力支持和新能源汽车、3C电子行业对塑料成型设备需求增长而导致的。
答:公司主要向注塑机整机厂家提供螺杆和机筒产品。PEEK材料是注塑机下游应用之一。泛亚电竞注册教程
问:公司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布局?公司螺杆、机筒、螺母等产品和机器人丝杠之间的技术同源性?
在工艺加工技术和热处理有一定的共通性,但产品方向和技术路线并不同。目前公司主营业务仍以注塑机机筒螺杆为主。
答:根据中国塑料机械工业协会的数据统计,2022年至2024年,公司在我国塑料机械用螺杆机筒产品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2%、12.5%和13.2%,市场排名均为第一名。2023-2025年,公司连续三年入选中国塑机辅机及配套件行业7强企业。
新建生产基地预计年产能约4.5亿-5亿元人民币,预计提升现有产能5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