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生产线有节奏地运转着,机械臂灵活地抓取、泛亚电竞高水平战队推荐塑形,一排排可降解勺子在传送带上整齐列队……这些以玉米秸秆为原料的餐具,登上南方航空的航班,将跨越山海出现在伦敦咖啡馆的餐桌上、纽约白领的办公桌上。在临沭县青云镇的产业园区,临沂中科芯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用一把勺子,书写着“从田间到全球”的绿色传奇。
当“禁塑令”成为全球共识,当白色污染倒逼产业变革,这家诞生于2021年的企业,以生物基可降解材料为钥匙,打开了传统塑料产业的转型之门。从一根秸秆到万千制品,从技术追随者到标准制定者,中科芯华的崛起之路,恰是中国绿色制造突围的微观样本。
在中科芯华的产品展厅,透明的奶茶杯、柔韧的农用地膜、精致的刀叉勺整齐陈列。这些看似普通的制品,握在手中却能感受到不同——它们来自大地,终将回归大地。
“普通塑料需要百年降解,我们的产品在堆肥环境下,6个月就会化为二氧化碳和水。”临沂中科芯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德福拿起一把可降解勺子,轻轻弯折后介绍道。这把重量不足5克的勺子,背后是一套完整的生态转化链条:玉米秸秆、地瓜秧等农林废弃物经发酵转化为乳酸,再聚合成聚乳酸(PLA)材料,最终通过精密加工成为终端产品。
这套“秸秆变黄金”的魔法,破解了两个世纪的难题。一方面,我国每年数亿吨农林废弃物多被焚烧处理,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另一方面,全球每年4亿吨塑料垃圾中,一次性制品占比超40%,形成巨大生态包袱。中科芯华通过技术创新,让两个难题在产业链中相遇并化解——仅通过5000吨全降解产品生产,就实现减碳1.5万吨,相当于种植8万棵树的固碳量。
材料革命的背后是技术攻坚。2位博士、3位硕士领衔研发团队,投入200余万元建设产学研基地,与临沂大学、青岛大学联手攻克聚乳酸改性技术。如今,17项专利构筑起技术优势,其中“聚乳酸材料增韧改性”技术使产品耐温性提升至120℃,打破了可降解材料不能用于热饮的行业瓶颈。
“我们的农用地膜能根据作物生长周期‘定时降解’,地瓜收获时它已完成使命。”李德福展示的地膜样品,在阳光下泛着微光。这种精准降解技术,让农民告别了“地膜覆田易,回收难上难”的困境,每亩地可节省人工成本300元以上。目前,该产品已通过欧洲DIN、美国BPI认证,成为出口创汇的“绿色名片”。
2023年,胖东来验厂团队的到来,成为中科芯华发展史上的重要拐点。作为企业重要合作客户,胖东来提出了38项整改要求,涵盖车间环境、生产流程、质量管理等多个环节。“从地面平整度到空气洁净度,从原料溯源到成品检测,标准之细远超想象。”李德福回忆道,企业全员动员,一个月内完成所有整改,车间标准化水平实现质的飞跃。
这次蜕变的价值很快显现:不仅赢得了胖东来的长期订单,更成为打开市场的通行证。永辉超市、霸王茶姬等知名品牌相继抛来橄榄枝,南方航空甚至将中科芯华的餐具纳入航班用品采购清单。
走进中科芯华的智能化车间,机器轰鸣声中,杯盖生产线多万个杯盖,从片材到成型、包装,一分钟即可完成一个成品。而刀叉勺的生产线条注塑生产线日夜不停,单条线万只,仅勺子一项,年产量就突破3亿只。注塑成型、结晶处理、自动分拣、包装封箱……每一道工序都经过精密计算,确保产品的一致性和良品率。
这种标准化生产能力,正是企业承接大规模订单的底气。依托3万平方米的绿色生产车间和160余台24小时运转的设备,企业每日稳定产出10余吨全降解产品,既能满足国内连锁品牌的集中采购需求,也能应对海外市场的批量订单。2024年,公司实现产值4000余万元、税收90余万元,在生物基材料赛道上跑出了加速度。
中科芯华构建的全产业链,像一根无形的纽带,将乡村振兴与产业升级紧紧相连。2024年,企业带动100余人就业,其中80%是周边农户。产业链的磁吸效应持续显现——当地5家传统塑料企业依托其技术输出完成绿色转型,3家物流企业专门负责生物基产品的仓储运输,临沂大学还设立生物基材料专业定向培养人才。
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后,中科芯华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凭借高性价比和快速响应能力,其产品逐渐打入东南亚、中东、欧美等市场。目前,海外业务已占公司总营收的30%,合作商包括国际连锁餐饮品牌和大型商超。“欧洲客户最看重环保认证,美国市场更关注使用体验,我们的产品能同时满足不同需求。”国际贸易部负责人介绍,企业通过的ISO22000、BRC等认证,为产品出海扫清了障碍。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标准的制定权。作为《生物降解农用地面覆盖薄膜通用技术评价体系标准》的参与制定者,中科芯华已从“跟跑者”变为“领跑者”。这种行业话语权的提升,让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更具底气。
在中科芯华的规划图上,年产7万吨聚乳酸制品扩建项目的进度条正不断刷新。企业的蓝图清晰而坚定:三年建成三个中心,即全国聚乳酸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成果开发和示范转化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当聚乳酸材料价格与传统塑料持平时,就是全面替代的时刻。”临沂中科芯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芯隆对此充满信心。
夕阳下,满载着可降解制品的货车驶出园区,车身上“取于自然,归于自然”的标语格外醒目。从临沂到全球,从秸秆到材料,中科芯华用一把勺子撬动的,不仅是一个产业的变革,更是人类与自然相处方式的重构。这场“塑”命维新的旅程,才刚刚开始。